■薑萍(右)在電影節上與美國小觀眾合影。 (照片由本人提供)
  《情笛之愛》編劇、石市愛心人士薑萍說,著名歌唱家彭麗媛關愛艾滋病患者的公益廣告,讓她開始關註艾滋病患者群體。從2008年到2012年,她的劇本出爐了。2013年初,劇本納入當年長春電影製片廠主旋律重點影片拍攝項目。如今,《情笛之愛》斬獲第11屆聖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編劇”與“最佳故事片”兩項大獎。
  漂亮美國女孩被影片感動6次落淚
  回想起獲獎的瞬間,薑萍還是激動萬分。在頒獎之前,聖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的評委會對來自中國的電影《情笛之愛》進行了展映。“影片放映結束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作為編劇兼出品人也受邀上臺向觀眾對電影的創作及拍攝做簡單的介紹。”薑萍說,該片的主人公天樂是爺爺收養的棄嬰,祖孫倆相依為命。當知道天樂身帶艾滋病毒的時候,老人選擇了為孩子保守秘密,但是在天樂求學、追求音樂夢想的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難,就在這時學校、社會、周圍的人們向他伸出關愛之手,一場救助、關註艾滋病少年的帷幕就此拉開……
  9月7日,在第11屆聖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上,薑萍編劇的這部兒童公益電影《情笛之愛》獲得了“最佳編劇”和“最佳故事片”大獎。“愛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支撐著我們每一個人,也是我們一路向前的動力源泉。”薑萍說,她最開心的不僅僅是得獎,而是她的想法大家都看到了。一位名叫凱蒂的12歲漂亮混血女孩,就強烈要求與薑萍合影。小凱蒂告訴薑萍自己被電影感動得6次掉淚。
  電影節上,共有來自39個國家的300多部作品報名,最後有59部入圍,其中中國電影有9部。很多與會的電影人都表示,電影《情笛之愛》作為兒童教育題材的影片十分具有推廣意義,並有出品方當場表示願意承擔電影的海外發行工作,用中國的大愛去教育西方的孩子。
  不過,在43歲的薑萍眼裡,從6年前關註艾滋病這個群體開始,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更多人瞭解這個群體。在美國得獎對她來說,最開心的莫過於這種願望得以漂洋過海,廣為人知。“艾滋病這個群體比較特殊,隱私性很強,我創作劇本之初只能查找大量的資料去瞭解,後來,又開始與一些公益組織聯繫,希望能為艾滋病患者做什麼,可是談‘艾’色變的現狀,讓我所能做的非常有限。”薑萍說,她最後決定創作一個關於艾滋病的劇本,並拍成電影,能讓更多的人瞭解這個群體的困境,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個理解包容和完整的社會。
  希望更多人關註艾滋病兒童
  熱心公益的薑萍多年一直關註老年人生活並開展公益活動。2008年,《沒有歧視,我們在一起》的公益廣告宣傳片讓她明白了這個群體的特殊性。
  薑萍說,2008年《情笛之愛》的劇本開始創作,“感染艾滋病的孩子大都是因為母嬰傳播,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都可能受到歧視,是最無辜的群體。”雖然已經做了大量的調查,但薑萍還是用了4年的時間不斷修改、完善,完成了20多稿,終於在2012年底定稿。2013年拍攝成電影,2014年6月1日在全國公映。
  《情笛之愛》的劇情設計不複雜,也沒有什麼大明星出演,但它對至上親情、無私大愛詮釋得很到位。薑萍希望大家看過電影之後能有所感悟,能主動伸出友愛、關懷之手,去幫助那些深受艾滋病毒折磨的人。“創作過程中,走訪艾滋病患者時,他們曾跟我說,每年的12月1日他們是在期盼和害怕中度過的。期盼的是,這天會有很多社會人群關愛他們;害怕的是,過了這天的364天,他們都生活在被忽視的角落。”薑萍說,她的願望就是將電影獻給所有受艾滋病困擾的孩子,也想通過電影引起全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關註,而不是只有每年的艾滋病日,才讓人記起他們。
  “我看最近興起的冰桶挑戰,主要關註漸凍人,非常火,這其實就是公益的力量。”薑萍說,就像她的這部公益電影,雖然早已經下線了,但是後續的力量卻依然可以看到,不僅上映後每賣出一張電影票都將捐出1元錢用於幫助艾滋病兒童和邊遠山區留守兒童,很多主創人員也加入到了關註艾滋病的行動中來,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姚明共同率領中國代表隊步入鳥巢的國旗手、5·12抗震救災英雄少年、主演小林浩就在成都發起了艾滋病反歧視活動。
  也是為了完成
  母親的心愿
  “能完成這部作品,很大的動力來源於我的母親。”薑萍說,她以前雖然也熱心公益事業,可視角始終放在了老年人的生活上。“2012年我74歲的老母親不幸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在陪同母親在醫院治療的時候,我對艾滋病有了更多的醫學上的認識。”薑萍說,在與醫生的交談中,她瞭解到艾滋病的傳播途徑。而這些知識,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部分人只知道艾滋病是一種會傳染的絕症。其實很多人對艾滋病的關註都是隨大流,呼籲關註艾滋病患者的人也可能不甚瞭解。
  在傷心、絕望過後,薑萍很快理好思緒,想為媽媽實現她的一切願望,“很多時候兒女都是自私的,小的時候,讓父母幫助我們完成各種願望,而長大了卻不記得父母的願望。我和媽媽曾經都是老師,媽媽一直希望我可以參與一部兒童電影,我希望她看到,所以當時,我決定放下手頭一切事情,給媽媽拍部電影。”
  創作《情笛之愛》時,大家都覺得不是主流,可她始終相信,電影可以喚醒現代人心底那份純真和愛,“因為我的創作是我母親給予我的力量,我的媽媽又是白血病患者,正是母親得了白血病,才讓我停下腳步去關註被人們忽略卻又應該被關註的一群人。”
  除了想讓更多人真正去理解和關註艾滋病兒童外,薑萍的另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母親也看到她的這些努力。薑萍說,對於一位74歲的老人來說,白血病無時不在威脅著她的生命。而媽媽最大的心愿,就是讓她拍一部電影給她看。“我的這個創作,既是希望完成母親的願望,讓更多人關註艾滋病患者,同時,也想讓人們更加註重相互之間的關愛。因為我和母親都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因此想讓大家明白無論患有何種疾病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讓更多的弱勢群體
  得到關註
  “在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當看到孩子患上艾滋病、要面對命運的不公時,一輩子很少落淚的媽媽哭了。”薑萍說,看完電影,媽媽握著她的手說:“你拍了一部好片子。”
  “因為媽媽的病,我的第一個劇本原本是想寫白血病的,後來覺得艾滋病群體更需要關註。”薑萍說,看到這麼多人因為她的劇本開始關註艾滋病群體,她的第二個劇本也已經開始了,是以母親為原型,關註白血病群體的。
  和上一個故事不同,這次薑萍更多的是希望呈現愛和希望,“白血病人並不像艾滋病人一樣面臨被歧視被誤解的狀況,但是,現在患白血病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對這個病充滿了恐懼,我覺得白血病人更需要的可能是身邊人的支持和不離不棄,更需要的是一種關註和希望,我想傳遞的也是這種信念。”
  從薑萍的講述中,記者瞭解到這個劇本的梗概是:退休小學教師陳秀珍因身體不適入院檢查,誤以為自己患上了白血病,就在她認為生活失去意義的時候,遇見了病友小七。小七沒有上過學,陳秀珍就給小七模擬課堂,這似乎也讓她重新找回了做教師時的快樂時光。看到小七與病魔頑強地對抗,陳秀珍在這個幼小的孩子身上體會到了很多人生感悟。就這樣,一老一小發展出了超乎親人的感情,最終小七帶著牽掛和不舍離開了這個世界。薑萍說,希望這個劇本可以在石家莊完成拍攝,讓更多人可以借電影看到石家莊的美麗和愛。
  “今後,我將繼續為更多的弱勢群體寫公益電影,要讓公益電影表達出的愛慢慢傳遞,讓他們得到更多的社會關註。”薑萍堅定地說。
  □本報記者 趙曉華  (原標題:讓美國女孩6次落淚的中國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i93ziulw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